做有机合成的都清楚,纯化时间占了整个反应的一大部分时间,纯化方法也是多种多样,最常用的就是柱层析了,此外减压蒸馏,打浆,重结晶,成盐反萃等都可以,放大反应,特别是公斤级别甚至更多的,过柱子或其它方法就显得不是很高效了。关于过柱子,我们以下图为例,假设红色的点是我们的目标固体产物,其极性小的上面有原料剩余,同时极性大的下面也有原料剩余,这个时候,如果想通过过柱子拿到纯品,是有机会的,但是,往往需要我们把展开剂的极性调的很小,同时提高柱子的高度,让它慢慢滴,短则一两个小时,长则半天甚至一天,用试管接个几十管,可能只有几管是纯的,很多有交叉。这个时候怎么办?旋干再过一遍?还是旋干进行制备HPLC纯化。
小编建议大家不要着急,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,是否在旋蒸的时候,随着旋蒸的不断进行(PE/EA洗脱剂,或者PE/DCM洗脱剂),有固体出现?这个时候可以尝试不要旋干,等到溶剂刚好浸没或稍多于析出的固体的时候,停止旋蒸,这个时候对固体悬浮物进行抽滤,得到的固体往往纯度比较高。如果不放心,可以取一点固体点个板看看纯度怎么样,如果还有一点杂质,可以根据溶解度情况,用PE/EA(20/1)混合溶剂洗涤一下。
那么这是什么原理呢?下面小编谈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。小编个人觉得这个过程类似于通过旋蒸重结晶的过程。刚开始,溶剂肯定是过量的,随着旋蒸的不断进行,溶剂体积不断减少,极性也在不断变化,如果极性溶剂沸点较低,那么体系的极性很有可能在慢慢减小,这样的话,由于目标产物含量较高,就慢慢析出固体,而杂质含量较少,就溶解在剩余的少量溶剂中,或者洗出来很少,这样就起到一个除杂和提纯的效果。这个方法小编在学校的时候,屡试不爽,大家可以试试。同时更有甚者,旋蒸还可以用来长晶体,记得以前在学校的一个师兄,文章急需要一个晶体证明结构的正确性,试了“九九八十一”种方法,都没有成功,有一次在他回收产品准备尝试第“八十二次”的时候,奇迹发生了,在旋蒸接近尾声的时候,他突然发现,瓶底有一些亮晶晶的晶体出现,立刻停止旋蒸,仔细一看,竟然真的是晶体,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综上所述,看似无心的方法,背后都蕴藏着它的合理性。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遇到纯化或结晶的难题,不妨一试,就当是“偏方”。